在過去十年間,免疫檢查點抑制劑(ICIs)如K藥和O藥極大地改善了癌癥患者的治療需求。然而,在本可以獲得益處的人群中,有一類患者常常被排除在外。
那就是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癌癥患者,這類患者被排除在外,常常是因為安全性和有效性,尤其是同種異體移植排斥的風險,還有慢性免疫抑制導致的療效降低,一些患者在經(jīng)過免疫檢查點治療后就出現(xiàn)了器官排異反應,失去了移植器官。有報告顯示,超過40%的患者在治療后28天內(nèi)經(jīng)歷了嚴重的急性T細胞介導的排斥,其中超過60%的患者在急性排斥的12個月內(nèi)失去了異體移植器官。
考慮到癌癥常常是這些患者的第二大死因,因此這一群體亟需關注。
然而,最近發(fā)表于JAMA Oncology上的大型國際研究卻認為,長期被認為對移植患者風險過高的抗癌免疫治療藥物,若在嚴格管理下使用,還是可能帶來切實獲益的。
療效因癌種而異
這項由弗林德斯大學FHMRI、悉尼大學和西梅德醫(yī)院共同領導的多中心研究,系統(tǒng)分析了全球343名移植受者的數(shù)據(jù)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通過個性化管理,許多患者可安全接受這類延長生存期的治療。
首先,ICIs在移植患者中的療效因癌癥類型而異。
這一點在皮膚鱗狀細胞癌(cSCC)患者中尤為可觀,皮膚癌患者的1年客觀緩解率達61%,3年生存率顯著優(yōu)于其他癌癥類型;
其次是黑色素瘤患者,1年緩解率為48.5%,但排斥反應風險較cSCC患者高2.88倍;
而其他實體器官癌癥1年緩解率僅26.9%,癌癥相關死亡風險是cSCC患者的2.84倍。
研究還指出,約53%的患者在接受ICIs治療后三年內(nèi)因癌癥去世,但這一比例在cSCC患者中顯著降低。
排斥反應可管理
盡管36.2%的患者在ICI治療首年發(fā)生急性排斥反應,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了降低風險的關鍵策略。
比如說采用藥物協(xié)同方案,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同時使用mTOR抑制劑(如西羅莫司)和類固醇的患者,可以使得排斥風險降低70%;
而如果調(diào)整藥物使用,例如將鈣調(diào)神經(jīng)磷酸酶抑制劑轉換為mTOR抑制劑,并停用抗代謝藥物,可減少免疫系統(tǒng)過度激活。
總結
移植患者的癌癥治療需在延長生存與保護移植器官間取得平衡。例如,肺癌或心臟移植患者若罹患晚期癌癥,治療選擇極為有限,免疫療法可能成為‘最后一搏’的合理選項。
現(xiàn)在這項研究表明,cSCC患者可從ICIs中獲益,而黑色素瘤患者需更嚴格監(jiān)測排斥反應。另外,mTOR抑制劑與類固醇的聯(lián)合使用,或許會成為保護移植器官的安全防護措施。
參考來源:
Nida Saleem et al, Outcomes of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s Receiving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, JAMA Oncology (2025). DOI: 10.1001/jamaoncol.2025.2374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