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復宏漢霖發(fā)布了一條并不“起眼”的消息:公司自主研發(fā)和生產的抗PD-1單抗H藥(斯魯利單抗)完成首批面向印度市場的供貨。
看似低調的動作背后,是其國際化布局的厚積薄發(fā):斯魯利單抗已在近40個國家和地區(qū)獲批,覆蓋全球近半數人口;作為國內國際化最成功的Biotech之一,復宏漢霖已有四款自研產品登陸海外,僅2024年就遞交25項全球上市注冊申請、斬獲17項批準,足跡遍布中歐美及印尼等新興市場。
這組數據的背后,藏著復宏漢霖在紅海市場中突圍的核心密碼:全球化布局與差異化創(chuàng)新。
價值重塑
復宏漢霖的價值重塑,始于一場未竟的私有化與隨后的市場轉機。
2010年,依托復星醫(yī)藥的產業(yè)資源,復宏漢霖在上海張江起步,最初的定位清晰而堅定:聚焦生物藥領域,以生物類似藥為起點,逐步向創(chuàng)新藥延伸。彼時,國內生物藥市場尚處萌芽階段,生物類似藥因研發(fā)周期相對可控、臨床需求明確,成為不少企業(yè)切入賽道的選擇,復宏漢霖也由此開啟了長達數年的研發(fā)積累,從候選分子篩選到工藝開發(fā),從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,一步步搭建起涵蓋研發(fā)、生產、注冊的全鏈條能力。
2019年9月,復宏漢霖借港股18A機制登陸港交所,發(fā)行價49.6港元/股,IPO募資30.96億港元,當日收盤市值達267億港元。2020年,其股價一度攀升至67.05港元/股,創(chuàng)下歷史峰值。但此后港股整體低迷,疊加市場對其發(fā)展預期轉淡,股價開啟漫長下行通道,跌幅超85%,最低時不足10港元/股。
持續(xù)低迷的股價,既打擊投資者與員工信心,引發(fā)市場對前景的疑慮;又因估值偏離實際價值,阻礙股權融資,制約發(fā)展步伐。困境之下,復宏漢霖選擇了私有化之路。2024年5月23日,復宏漢霖停牌,市值102億港元,當日收盤價18.84港元/股。一個多月后,大股東復星醫(yī)藥拋出私有化提案,計劃最高出資54.07億港元,收購復宏漢霖所有H股和非上市股份,實現對復宏漢霖的私有化。
雖然當時的回購方案高于市場價,但在H股股東投票中,贊成票占比80.57%,反對票占比19.25%,根據收購守則,只要反對票數占比超過10%,提案便無法通過。最終,復宏漢霖私有化計劃因中小股東反對而宣告流產。
此后,私有化失敗的復宏漢霖突然迎來峰回路轉。2025年初開始,港股創(chuàng)新藥板塊迎來了一波久違的牛市。截至8月1日收盤,復宏漢霖股價累計上漲超170%,市值達到358億港元,較私有化方案前增長2.5倍,估值達到41.24倍,達到創(chuàng)新藥企應有的水平。
復宏漢霖股價走勢
圖片來源:同花順財經
價值的重估離不開基本面的全面重塑。2024年全年營收57.24億元,同比增長6.11%;凈利潤8.21億元,同比增長50.26%。復宏漢霖成功實現了從巨額研發(fā)投入期到營收快速增長的華麗轉身。
產品布局上,復宏漢霖已有6款產品國內獲批、4款海外上市,5項上市申請獲中/美/歐藥監(jiān)機構受理,19款產品在全球推進超30項臨床試驗,對外授權覆蓋歐美及新興市場。其PD-1創(chuàng)新藥斯魯利單抗憑借差異化優(yōu)勢,自2022年3月上市后銷售額持續(xù)攀升,2023年及2024年分別實現收入11.2億元、13.09億元,同比增幅230.2%、16.9%,在激烈競爭的國內PD-1市場成功占據一席之地。
國際化閉環(huán)
如果說價值重塑為復宏漢霖奠定了堅實的根基,那么構建完整的國際化閉環(huán),則是其在全球生物醫(yī)藥競技場中脫穎而出的核心驅動力。
2025年上半年,中國創(chuàng)新藥BD出海交易已超50起,披露合作總金額近500億美元。但多數藥企海外授權止步于“首付款+里程碑”,產品上市后便與開發(fā)者脫鉤。復宏漢霖的國際化則著眼長遠,BD項目貫穿臨床研發(fā)、注冊上市到銷售分成,形成可持續(xù)收益循環(huán),突破傳統(tǒng)BD交易局限。
復宏漢霖的國際化閉環(huán)始于對全鏈條能力的深度掌控。在海外臨床運營中,其自主主導從試驗中心啟動、患者招募到注冊審批的全流程,合作伙伴僅負責終端銷售。這種“深度參與”模式雖看似成本不菲,實則是通過BD收入反哺能力建設的精妙設計。首付款與里程碑收入持續(xù)投入團隊培養(yǎng),逐步搭建起全球化臨床開發(fā)、注冊及GMP生產體系。例如其松江生產基地,通過持續(xù)工藝升級先后通過歐盟GMP、美國FDA現場核查、印度CDSCO認證及東南亞多國藥監(jiān)檢查,實現“一地生產、全球供應”,為產品出海奠定產能基礎。
在市場策略上,復宏漢霖將全球市場劃分為美國、歐盟、日本、東南亞、中東、拉美六大戰(zhàn)場,針對各區(qū)域特點定制策略。歐美市場作為生物藥核心戰(zhàn)場,復宏漢霖采取“自主運營+合作銷售”雙軌制:美國團隊以40余人精簡陣容突破行業(yè)常規(guī),高效推動漢曲優(yōu)上市及PD-1橋接試驗;歐盟則憑借ODD資格撬動高價市場,在超9個國家布局臨床中心。
新興市場以“輕資產合作”快速滲透:東南亞以H藥為切入點,從印尼輻射泰馬,填補治療空白;中東與沙特SVAX設合資公司,整合本地注冊與生產資源,將漢曲優(yōu)等導入中東北非及土耳其;印度攜手Intas Pharmaceuticals,借其公私立醫(yī)院滲透力提升產品可及性。
目前,復宏漢霖已有斯魯利單抗等4款產品在全球50多國上市。2024年,海外產品銷售收入人民幣1.21億元,同比大幅增長30.76%。在生物類似藥集采的壓力逐漸逼近的背景下,復宏漢霖通過生物類似藥撬動全球化能力,再反哺創(chuàng)新藥研發(fā)提速,為中國Biopharma穿越行業(yè)周期探索出一條新路徑。
研發(fā)管線布局
復宏漢霖的研發(fā)管線布局,既是其“全球化閉環(huán)”能力的延伸,更是其差異化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略的核心載體。從生物類似藥的積累到創(chuàng)新藥矩陣的全面爆發(fā),復宏漢霖已打造出一個涵蓋約50個分子的多元化創(chuàng)新管線,覆蓋單抗、多抗、抗體偶聯藥物(ADC)、融合蛋白和小分子藥物等豐富的藥物形式,并同步就19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30多項臨床試驗。
在管線布局上,不同于傳統(tǒng)藥企的“廣撒網”模式,復宏漢霖的研發(fā)投入聚焦兩大核心原則:一方面靶向差異化適應癥。以斯魯利單抗為例,它避開PD-1紅海領域(如非小細胞肺癌),選擇臨床需求迫切卻療法匱乏的廣泛期小細胞肺癌(ES-SCLC)作為突破口,憑借全球首個ES-SCLC一線治療適應癥,在近40國快速獲批上市。這種策略顯著降低同質化競爭風險,提升單產品價值天花板。
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聯合療法,依托自有抗PD-1單抗搭建腫瘤免疫聯合療法矩陣,將生物類似藥(如貝伐珠單抗、曲妥珠單抗)與H藥聯用,通過復用現有管線降低新組合開發(fā)成本。
復宏漢霖研發(fā)管線布局
圖片來源:公司官網
復宏漢霖的約50個在研分子形成梯度明確的創(chuàng)新梯隊,確保短期、中期、長期收益的平衡。除已上市的斯魯利單抗外,臨床后期管線中,HLX22(抗HER2單抗)與HLX43(PD-L1 ADC)憑借差異化機制脫穎而出。
HLX22靶向HER2的domainIV與曲妥珠單抗不重疊的表位,可與曲妥珠單抗協(xié)同阻斷HER2二聚體,改變目前一線胃癌SOC的潛力。其國際多中心III期試驗直接頭對頭挑戰(zhàn)K藥,劍指全球首個獲批用于HER2陽性胃癌的HER2雙靶向療法。
創(chuàng)新藥研發(fā)離不了巨額的資金投入,隨著創(chuàng)新藥管線進入臨床后期階段,復宏漢霖研發(fā)投入逐年攀升,從2019年的約10億元增至2022年的21.83億元;2023年及2024年雖略有回落,分別為14.34億元、18.41億元,但仍維持在總營收三成左右的水平。
隨著HLX22、HLX43等具備全球首 創(chuàng)潛力的品種進入關鍵臨床階段,復宏漢霖手握重磅BD籌碼。未來通過高價值對外授權交易,不僅能獲得可觀的首付款與里程碑收入,更可持續(xù)的銷售分成將直接反哺其高強度的研發(fā)投入,形成“管線孵化-價值兌現-反哺研發(fā)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,為創(chuàng)新引擎提供持久動力。
結語
復宏漢霖的“進擊密碼”,在于以全球視野錨定差異化創(chuàng)新,用國際化閉環(huán)賦能價值兌現。從私有化波折中的價值重估,到新興市場的縱深突破,再到HLX22、HLX43等潛在重磅品種的蓄勢待發(fā),其路徑證明:中國Biopharma不僅能穿越周期,更可定義全球創(chuàng)新邊界。
參考資料
1.復宏漢霖年報,官網
2.《復宏漢霖:再啟航,創(chuàng)新+國際化步入收獲期》,天風醫(yī)藥,2025-4-28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