賣不動,仍然賣不動。
2025年8月27日,港股18A上市的Biotech企業(yè)藥明巨諾發(fā)布2025年的半年報。
數據顯示,作為近年來最成功的細胞療法之一,CAR-T療法在中國市場的商業(yè)化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的困難。
2025年上半年,藥明巨諾的收入為1.06億元,但是只有0.81億元來自于旗下CAR-T療法的銷售收入,其余部分為生產工藝及相關技術對外許可的收入。
按照目前國內CAR-T療法在百萬左右的平均價格計算,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上半年覆蓋的患者大致在80~100人左右。
半年賣100例左右,這也是國內大部分已獲批上市的CAR-T療法的上限。
在本月中旬,港股另一家專注CAR-T療法的上市公司科濟藥業(yè)的財報顯示:公司的已上市CAR-T產品賽愷澤,上半年獲得的有效訂單數量是111單。動輒100多萬的價格,脫離了大部分患者的支付能力,這也是國內CAR-T療法面臨的最大商業(yè)化障礙。為了填補支付端與供給端之間的巨大價格鴻溝,國內的CAR-T療法研發(fā)公司,也付出了諸多的努力。
一方面,是努力降低生產成本。
以藥明巨諾為例,其在半年報中表示:已經開始從國產供應商采購關鍵原材料,并且計劃將國產供應商的供貨比例進一步提升。
另一方面,是各種發(fā)展創(chuàng)新支付渠道的努力。
目前,雖然屢有"CAR-T療法"進入醫(yī)保的呼聲,但是醫(yī)保談判歷來存在"30萬不進,50萬不談"的隱形門檻,此事中短期內落地的概率不大。
目前各地的"惠民保"大多把CAR-T納入了支付范圍,但是"惠民保"的規(guī)模尚未成氣候,目前也只能算是一個有益的補充,而無法成為系統(tǒng)性的解決方案。所以,對于身處其中的CAR-T研發(fā)企業(yè)來說,情況有點尷尬。
以藥明巨諾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,為達成0.81億元的銷售收入,產生的銷售費用為0.585億元,占比超過了70%。生產成本和銷售費用,加起來已經超過了產品的收入。
也就是說,每成交一個訂單,公司就要產生一筆虧損。對于創(chuàng)新藥來說,在獲批上市之后的市場導入期,這種"賣一單虧一單"的情況也并不奇怪,只要產品持續(xù)放量,最終邁過盈虧平衡點就好了。
但是對于CAR-T療法而言,這個"盈虧平衡點"可能非常遙遠,甚至對于已經上市的若干CAR-T療法而言,在其商品生命周期內,最終能否到達盈虧平衡點都是問題。
因為,當初代CAR-T療法還在商業(yè)化的泥沼中苦苦掙扎的時候,革命性的下一代CAR-T技術,已經來了!
體內CAR-T療法,作為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研發(fā)方向,其核心在于繞過傳統(tǒng)體外制備的復雜流程,通過病毒或非病毒載體直接在患者體內改造T細胞,實現(xiàn)"體內工廠化"生產CAR-T細胞。
這種革命性的突破,最大的意義在于極大降低了CAR-T療法的制備成本和終端價格。
有媒體報道,體內CAR-T療法的制備,有希望將單劑成本從百萬元級壓至10萬元以下。
此外,相比于初代CAR-T療法對于實體瘤的治療苦難,體內CAR-T療法在實體瘤治療領域也展現(xiàn)了可觀的治療潛力。
未來若干年內,體內CAR-T技術的發(fā)展,有望推動CAR-T療法從現(xiàn)在末線治療的"最后選擇"升級為"早期治療"方案。
如果上述目標可以達成,那將是CAR-T療法真正的破局時刻,其臨床推廣度將面臨著爆發(fā)。
正是因為看好這種激動人心的臨床與商業(yè)前景,目前各大跨國藥企正在紛紛入場。
此前,阿斯利康以10億美元收購慢病毒企業(yè)EsoBiotec,押注其體內CAR-T在研管線。
艾伯維也已24億美元收購LNP技術公司Capstan,同時與Umoja合作慢病毒路線,雙技術路線并行推進體內CAR-T療法的研發(fā)。
對于目前已經上市的多款初代CAR-T產品而言,未來可能在尚未完成商業(yè)化盈利閉環(huán)的情況下,就要面對具有顯著成本優(yōu)勢的競品沖擊,甚至可能面臨著上市之后從未盈利就告別市場的尷尬前景。
作為CAR-T療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,這未免顯得有些悲壯。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